你的位置:分分快3有规律吗 > 新闻动态 > 1950年,溥仪听到出兵朝鲜后,当场撕开棉衣取出一物:我自愿上交
1950年,溥仪听到出兵朝鲜后,当场撕开棉衣取出一物:我自愿上交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4:53    点击次数:97

【前言】

1950年,新中国虽然已经建立,但咱们国家还没完全安稳下来。没多久,抗美援朝战争就爆发了。面对打还是不打的选择,为了保卫咱们国家的权益和面子,这场仗是非打不可的。

志愿军即将奔赴朝鲜的消息不胫而走,老百姓们心里头那个急啊,生怕他们有个闪失。这时候,国家正处在恢复期,啥都需要重建,可咱们军队呢,衣服不够穿,粮食也不充裕。老百姓们一看这情况,二话不说,有啥给啥。不论是出钱还是出力,对咱们军队来说都是雪中送炭,太重要了。

当这个信息被正在接受改造的溥仪知晓后,他心里很是激动,还特地从自己的棉衣兜里掏出了一个让大家惊叹不已的物件,嘴里还说着:“我愿意把这个东西交出来。”

那么溥仪到底献出了啥,居然能让人惊掉下巴?

【一、溥仪被抓】

溥仪,大家都知道,是清朝的末代皇帝。他生来就享尽荣华富贵,重活累活自然轮不到他干。但自从清王朝垮台,一直到新中国成立,他也变成了一个平平常常的老百姓。

随着时间推移,局势发生了变化,溥仪想要“重回皇位”的想法最终没能实现。那会儿,他连自己都照应不过来,哪还有心思去琢磨别的事儿呢。

1945年,日本军队已经走投无路,八路军战士们成功守护了家园。做了不少错事的溥仪,只能带着手下一堆官员和家属逃跑。这时候的溥仪,最怕的就是被我军抓住,因为他的下场还不知道会怎样,他也只能做好最坏的打算。

当溥仪正准备坐飞机去日本时,苏联红军的突然出现,直接打断了他的计划,结果溥仪被苏联方面抓了起来。

被关起来那会儿,溥仪心里头肯定慌,想着这回肯定得吃苦头了。但结果呢,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样,人家在那儿反而受到了好待遇。

这么好的待遇,溥仪当然越来越自在,他甚至开始对这样的日子感到挺满足的。所以,溥仪一连写了好几封信,目的何在呢?就是想一直待在苏联。

这样的好条件,谁不想住下来享受呢?要是回国的话,可能会有人认为溥仪是怕以后被追究责任,到时候会咋样可就难讲了。

尽管如此,他还是递交了入党申请,可因为各种缘由,最终也没得到任何答复。没过多久,溥仪就被很多地方需要上了,到了1946年,他接到通知,得去远东国际法庭当证人。

溥仪这人确实挺机灵,他把日军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抖了出来,还拼命撇清自己和他们的关系,同时也没少倒苦水。办完这事儿后,他又回到了苏联,但他在那儿的日子也所剩无几了。

1950年那会儿,新中国都已经站起来了,溥仪也回到了国内。之后啊,怎么安排他,这事儿就落到了咱们军队手上。

你得明白,在苏联那会儿,他享受的是单独用餐的特权,连劳动都不用参与,日常生活可能都有专人负责打理。但一回到国内,这些待遇可就不一定有了。

回国那会儿,溥仪心里头忐忑不安,老怕有人会找他麻烦。但大家都知道,咱们军队对待俘虏一向很好,对他自然也不会差。所以,军队的人会给他做做思想工作,慢慢让他心里舒坦点。当然啦,这可得花点时间。

相处时间久了,溥仪慢慢体会到了我党的善意。他确实得到了一些优待,因此也逐渐放下了心中的戒备。

改造工作一启动,溥仪就真得自己动手干活了。毕竟,以前那种被人伺候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。刚开始,溥仪连穿衣服都感到费劲。但多练练就好了,这些事儿慢慢也就上手了。

那段时间,他心里明白自己有错,但我党还是很大度,没有过多责怪他。溥仪因此很受感动,也开始积极地投入到改造的事情中去。

抗美援朝的事儿一传出来,溥仪心里也痒痒的,想着要为这事儿出点力。于是,他从自己的棉衣兜里摸出了样东西——三链章。

溥仪从皇宫走的时候,确实捞了不少宝贝,但左挑右选,到头来身上就剩这么一件东西了。这件宝贝还是田黄石雕的,那价钱,不用说也知道有多贵了。

考虑到溥仪的特殊地位,这东西肯定是差不了的。溥仪能主动交出来,也说明他改造得挺不错的。

【二、改造工作】

大家都盯着溥仪的改造情况呢,咱们毛主席也是特别看重这事儿,时刻着。

1955年,毛主席有幸结识了载涛,从那以后,他便从载涛那里得知了许多有关溥仪的事情。

载涛是溥仪的叔叔辈,按辈分来说他们是一家子,所以溥仪的点点滴滴他都很清楚。当毛主席了解到溥仪爱读书这个习惯后,就特地建议他多看看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书籍。

后来,溥仪能接触到的世界挺小的,而且不光是他,战犯管理所里的其他人也得多学习。所以,毛主席就让人多买点相关的书回来,好让他们都能有书读,满足学习的需求。

其实还有好多时候,只要条件允许,毛主席都会亲自去关怀慰问大家。

当载涛前去探望溥仪时,他转达了毛主席的关怀,这对溥仪来说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和提振。

溥仪刚开始的改造过程确实挺不容易的,但好在有毛主席的关心和我们党的特别照顾,他慢慢就走上了正轨。他变得越来越主动,积极性高涨,甚至还动手写了本书,叫《我的前半生》。

他回顾了以往的种种经历,其中不乏让他感到懊悔的事情,但他也展现出了想要积极改变的态度。同时,这些记录为后代进行历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。

1959年那次大赦,出人意料的是,里面竟然有溥仪的名字。他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得到了肯定,从那以后,他便踏上了一段平平淡淡的新生活旅程。

【三、满心的感激】

但是,溥仪很快就面临了新的抉择时刻。

要是想过平凡的日子,那他衣食住行这些基本开销,肯定得靠自己搞定,说白了就是得靠工作赚钱。

但溥仪之前的生活就是当皇帝和接受改造,即便他得到了提前特赦,还是得花点时间适应新生活。为了给他安排工作,可真是愁坏了不少人。

首先,得尊重溥仪的想法,他居然想当个医生。但说实话,就他当时的年龄来看,这多少有点不太合适。虽然他懂点皮毛知识,但要想真正从医,还是得进行系统学习才行。所以,这个想法很快就被大家认为不太现实,他的这个念头也就很快没了。

后来,溥仪居然想当个园丁。想想他以前的身份,这事儿倒也能理解。毕竟以前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,都挺喜欢鼓捣些花花草草的,一来能陶冶情操,二来也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不一般。

这事儿能成,虽说溥仪不太在行,但多花点时间学学,还是能搞定的。就这样,溥仪进了植物研究所,每天的任务就是浇浇水、搞搞卫生,这些活儿对他来说,还是挺轻松的。

那个年代,读书识字的人其实挺少的,溥仪学的那可是顶尖的教育,这么一来,感觉就像是高端人才被用在了不起眼的地方,有点浪费了。

后来,根据组织的安排,溥仪的工作有了新变化,他转去做了文史资料专员。说实话,溥仪挺有能力的,而且对待工作特别认真。对于我党,溥仪心里充满了感激。

【结语】

溥仪这辈子经历过大风大浪,走了不少弯路,犯下了不少过错。但出人意料的是,他得到了不少人的谅解。特别是我党对他十分关照,给了他不少优待。而他呢,也真心实意地回报,给国家做了点实事,算是尽了一份力。
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


相关资讯